路线

一片丝绸的旅行记

作者:姜艳 发布时间:2021-08-24 来源:国际旅游信息网

当人们谈论丝绸之路的时候,很少会意料到丝绸是怎样历经千山万水,被运输到遥远的西域各地的。 一个偶然的发现...


当人们谈论“丝绸之路”的时候,很少会意料到丝绸是怎样历经千山万水,被运输到遥远的西域各地的。

 

一个偶然的发现,揭开了这个问题。
1995年,从尼雅遗址发掘的一座墓葬中,发现了一件丝绸的布头,缠缚在墓主人身边的弓上。丝绸颜色泛黄,是一块裁成的布条,一端还带有幅边。自幅边起墨笔隶书了“河内修若东乡杨平缣一匹”十一字。这是说交纳此丝缣者的籍贯与姓名、数量,即河内郡修若县东乡人杨平交纳给官府的一匹丝缣。按照古时惯例,通常是由县里的官吏在收纳时给予登记,写在布头上作为标记。

 

图片

 

 尼雅遗址95MN1号墓地出土的“河内”题记缣(和田博物馆供稿)
缣是古代丝绸的一个品种,颜色泛黄,用双丝织成,因此比较厚实,古人通常用来缝制春天的衣裳。
据史书记载,河内郡是汉高祖二年(前205)从殷国(殷人故地的殷墟一带,今河南安阳及其以北地区)更名而来,郡名从西汉沿用到西晋时而止。尼雅遗址是汉-晋时期的西域精绝故地,这么遥远的距离,这匹丝绸是怎么到达精绝、并捆扎在弓箭上随葬了呢?
还有一件蹊跷的事:汉朝和西晋时的河内郡,史书的记载中都没有修若县,而有修武县(今河南省修武县)。这是因为史书记载有阙或讹误吗?
这是这片小布头引出的问题。
似乎可以推测:汉朝内地生产的丝绸流通到西域地区,可能是通过朝廷赏赐、商贸、西北边防的军需物资调拨等几个途径来实现的。这块丝缣属于哪一种情况呢?

 

图片

敦煌汉玉门关(小方盘城)遗址

图片

敦煌一带的汉烽燧遗址

 

在尼雅遗址的同一墓地,还发现了其它几件汉文、佉卢文题记丝绸,说明从内地输入的丝绸是批量的。无独有偶,20世纪初在敦煌汉烽燧遗址也曾发现了带汉文和婆罗迷文题记的丝缣,可以与尼雅遗址的这块丝缣相佐证。
1907年,斯坦因在敦煌汉烽燧遗址的垃圾堆中,发现了汉文和婆罗迷文(Brāhmi script)题记缣各1块。汉文题记缣一面墨书“任城国亢父缣一匹,幅广二尺二寸,长四丈,重廿五两,直钱六百一十八”;另一面墨书3字及一方长方形钤印。婆罗迷文题记的丝绸出自西汉晚期的地层中,经释读为“[ai]ṣṭ asya布长四十拃”。这是像汉文题记所书的表述布匹品类和尺寸的说明。

 

图片

 

敦煌汉烽燧遗址出土的汉文、婆罗迷文题记缣(采自IDP网站)
汉文题记说明,这是东汉时的封国任城国亢父县(今山东济宁)交纳的布帛。背面的钤印和似乎是签名的题字,可能是官府收纳时或通关时的勘验标记。王国维曾推测说,这批缣是汉顺帝时(126-144年)任城国王刘崇交纳的边防军费。后世在敦煌的边塞发现了,固然可能是汉朝调拨到边关的军需物资。
但婆罗迷文题记的丝缣只能是贸易品了。从它拼写的印度西北俗语上,表明了西汉晚期汉朝丝绸的贸易地是印度或塔里木盆地的鄯善。
尼雅遗址出土的佉卢文简牍中,也有记录当地与“汉地”之间丝绸贸易的文书。根据这片汉字题记的丝缣,加上同一座墓出土的佉卢文题记的丝绸,这块来自河内郡的丝绸,不像敦煌边塞的丝缣那样属于从内地调拨来的物资,而像是从内地输入的商品。

 

图片

尼雅遗址出土的佉卢文书

 

令人费解的河内郡修若县问题,可能是对修武县的改名,这件事似乎发生在史书阙载的三国曹魏时期。如果是这样,我们就可以把这块缣的年代,推定在三国时期。
一片丝缣,就这样跋山涉水,从黄河下游的平原来到了西域精绝,最后埋没在了古墓之中。

 

 
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
相关文章
  • 一片丝绸的旅行记

    一片丝绸的旅行记

  • 独库公路,公路旅行者的终极

    独库公路,公路旅行者的终极

  • 建国后发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

    建国后发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

  • 南京个人轿车共享平台哪家便

    南京个人轿车共享平台哪家便